让旧书成为身边的“文化街灯”
对喜爱读书的人来说,能淘到好书,特别是少见的古旧图书,堪称人生乐趣之一。除了时常泡小书店、古旧书摊、古书店外,大型书市、书展,也是不能放过的淘书机会。
据近日媒体报道,“2018北京书市”上,古旧书延续了往年的热度,吸引了众多爱书者。
今年北京书市,专门开设了古旧图书展区。其中,中国书店在古旧书业素来享有盛誉。今年的参展图书品种达10万余种,其中就有不少“精品”旧书。
有读者说,“像那些成套的《二十四史》啊,一些收藏鉴赏、考古画册什么的,都是平时不怎么容易见到的精品‘老书’,就特别吸引人。”“旧书有旧书的价值,我每年逛书市,有一半是奔着淘旧书来的。”
前些年的北京地坛书市,拥有几十个摊位的“旧书淘宝一条街”十分壮观,对“书虫”来说,淘起旧书来会上瘾。现在新书大家都到网上买,但是一些绝版书和旧书,网上是没有的。
曾看到一篇有关旧书与作家关系的文化报道,介绍了“老书虫”剧作家史航喜欢逛书市买旧书的经历。除了在北京书市淘旧书,平常史航还会去北京的潘家园旧货市场、中国书店等地方淘书。他曾在潘家园花5块钱买到过上下两册的李翰祥导演的回忆录《影海生涯》,“一开始觉得5块钱刚刚好,没想到的是里面夹着关于刘晓庆的剪报,把这个剪报撕下发现后面还写着字,仔细一看是李翰祥导演送给大作家张中行的签名本,是他来大陆拍摄《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的时候,去北大那边给张老先生送的。”这成了史航向友人乐道的一件淘旧书的趣事。
逛书市或旧书铺、旧书店,也一向是文人墨客所热衷的雅趣。茅盾先生写过重庆的旧书铺。藏书家叶灵凤写过上海的旧书店:“每一个爱书的人,总有爱跑旧书店的习惯。因为在旧书店里,你不仅可以买到早些时在新书店里错过了机会,或者因了价钱太贵不曾买的新书,而且更会有许多意外发现:一册你搜寻了好久的好书,一部你闻名已久的名著,一部你不曾想到世间会有这样一部书存在的僻书。……对于爱书家,旧书店的巡礼,不仅可以使你在消费上获得便宜,买到意外的好书,而且可以从饱经风霜的书页中,体验着人生,沉静得正如在你自己的书斋中一样”——这实在是道出了读书人之所以喜欢旧书店、喜欢淘旧书的内在情结。
如今,随着城市的改造,我们身边已经开辟了宽敞明亮的通衢大道,耸立起一座座高楼大厦,但却很难看到一处处散发着文化气息的古旧书店了。所以,现在的一些爱书者若谈到似乎将要退出历史舞台的古旧书店,常会感慨喟叹一番,在他们的心中逛书店、淘旧书已经成了一道温暖、珍贵的文化景观,一种抹不去的精神记忆,一个曾经可以安顿灵魂的家园。
去日本旅游时,会发现日本旧书店比较多,旧书街十分热闹,这构成了日本的阅读文化的一种,因这些书店在读书人的生活中的作用,而被称为“文化的街灯”。这是一个很好的形象启示。我们身边的旧书店,就应是这样的“文化的街灯”,在繁花大都市的各个角落里,照亮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