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阅•读书”——陵听南京,分享好书
我曾在这个角度看这个城市,万家灯火,五彩斑斓。那边是紫金山,这边是玄武湖。南京南京,美丽的城市,每个街角充满着故事,这里每天有人来,有人走,这里每天都有无数个故事在发生。
只身在外,他是你第一张名片,也是你永远扯不掉的标签。初来乍到,你总会抬头看看南京满城的法国梧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遗痕吸引着你
陵听南京,分享好书。
1.《长江岸边说六朝》:东吴天空下的南京,是怎样的烟火?
内容简介:吴晋宋齐梁陈,叹观赏评品韶。这是一场很好玩的六朝戏,也是一部很逗趣的正史书。诙谐还原历史人物 幽默再现政权更迭。长江岸边,听作者金陵老杨说一段不一样的六朝史。
2.《先生归来:南京民国老大学的那些人和事》:一语道破 民国国立中央大学的前世今生
内容简介:民国是一个波诡云谲、大师辈出的时代,战争的炮火硝烟未能磨灭民族的气节,也未能将中国的教育拦腰砍断。相反,民国大学的教育达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的巅峰状态。梳理历史我们会发现,教育的成就和人才的井喷并非一日之功,而是有迹可循。掀开历史见真章,我们可以真正去探寻“大师”与“名校”是如何炼成的。
3.《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遗痕
内容简介:本书收录了朱自清写景散文15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南京》等。
秦淮河的水是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或者是六朝金粉所凝么?那漾漾的柔波是这样的恬静,委婉,使我们一面有水阔天空之想,一面又憧憬着纸醉金迷之境了。
4.《家住六朝烟水间》:一语道破 南京的前世今生
内容简介:今天来写一本关于南京这样城市的书,其困难不是材料太少,恰恰相反,而是材料太多——前人关于南京的历史与文化已经说过那么多的话,无论学力或文采,作者都很难说比他们更强。作者的优势或许只在于,首先,作者有幸在南京居住的时间更长,无意问成了她在20世纪后半叶发展变化的见证人。而这半个世纪,正是南京发生翻天覆地巨变的半个世纪,尤其是最后10年,南京从一个古风犹存的历史文化名城,急剧蜕变为一个失去个性的所谓现代化大都市。
其次,作者是作为这个城市所不在意的一个普通市民长期生活在其中,各种过客眼中的缤纷和浪漫,对于作者来说是不存在的;作者有幸得以从内部解读这个城市,因而看到了这个城市更多不足为外人道的底蕴,促使作者去思索这种种变迁背后的深层文化依据。
第三,作者有幸读到了前辈学人和当代文人有关这个城市的各种文字。这些文字的优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为作者提供了一个个或真或幻的参照系,使作者在解读这个城市的同时,也能解读前人对于这个城市的解读。简单地说,今天重读这些记述和解读,已可以较为清楚地看出前人所想确立和抹去的都是些什么;而他们的努力中,究竟有哪些在历史中站住了脚,哪些已被或正在被历史无情地抹去。由此也可想见,今人对于南京所做所言的一切,究竟能有多少会为历史所接纳。
5.《老南京记忆》:历史的沧桑 老城的风光
内容简介: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一座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它有着6000多年的文明史、2500年的建城史和将近500年的建都史,和北京、西安、洛阳并称为中国四大古都。在古代,因为南京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所以很多朝代都把南京作为都城,由此它还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的称号。
6.《南京人》:南京这个城市的惨痛,远远超过了它的辉煌
内容简介:南京大萝卜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六朝人物精神在民间的残留,也就是所谓“菜佣酒保,都有六朝烟水气”。自由散漫,做事不紧不慢,这点悠闲,是老祖宗留下来的。
7.《南京,文化高地上的千年行走》:山色、水影、屐痕、佛缘,文化高地上的千年行走
内容简介:作者用生动的笔触带我们在南京的历史景点和寻常巷陌中游走,在随时感受现代都市的繁荣与富庶的同时,让我们体味南京在历史上的屡次兴废的故事。作者以南京为中心,为我们讲述了南国的风景名胜和历史人文。南京介入中国历史如此之深,文化遗产如此之丰,可谓“雕栏玉砌应犹在”。但是,南京人像经历过风雨的水鸟,烟波中看淡了繁华,它并没有成为一座像北上广那样的城市。作者写出了南京的自我节制,写出了这座城市的特色——特别适合栖息的山水林城。
8.《随园食单 白门食谱 冶城蔬谱 续冶城蔬谱》:南京饮食文化的源流与变迁都藏于此
内容简介:本书汇集了南京历史上传世的四部著名食谱,其中,《随园食单》一书,以上海图书馆嘉庆元年(1796)本为底本,同时参考了中国商业出版社1984年出皈的周三金等人的标点本和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袁枚全集》八卷本中的王英中标点本。《白门食谱》、《冶城蔬谱》和《续冶城蔬谱》三种,分别以1947年2月、1948年5月和1948年7月南京通志馆印行的《南京文献》第2号、第17号和第19号本为底本,并参考了薛冰先生的成果。
9.《诗人眼中的南京》:聆听历代诗人的歌吟 神游“金陵诗歌大观园”
10.《名家笔下的南京》:走进文人墨客怀古之地 体会名家笔下的“古董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