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新区小学语文高年段研训活动发言稿
铸品扶学 力行致远
----高年段研训发言稿
尊敬的杨校、江特,亲爱的语文同行们:
大家下午好!今天非常荣幸,江北新区小学语文高段研训活动在我校开展。不知道大家留心没有,今天当您走进我校报告厅时,循环播放的是袁枚的诗《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因为我觉得这首诗所要传达的情感和意境特别像我们浦厂小学。今年,是我们学校建校100周年,虽然学校的四周,拆的拆、挖的挖,但当您走进校门,会觉得这是一个挺适合静心读书的好地方。
今天,我们语文高段研训的方式是卷入式,主题是探究阅读教学中“小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首先特别感谢今天上课的四位老师,因为有了你们课堂的精彩呈现,才会有接下来的案例研究。今天研训主题,也正是杨校目前主持的江苏省十二五规划课题,可见我们江北新区教育发展中心关注课堂,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今天,我想借此机会,和在座的老师们分享一下我校的扶学课堂。
我校的“扶学课堂”源自于学校“铸品扶学,力行致远”的校训。“扶学课堂”强调课堂上有师生生命的成长,课堂上有师生相互的扶助,师生在课堂上是命运共同体。因而“扶学”有三层含义:教师用爱与智慧扶助学生,成为组织与引导者;学生之间用友谊与智慧相互扶持学习,成为合作者;学生用信任与智慧扶助教师,助力教师成长,让教师更懂得学生,更懂得教学、更懂教育。
我校扶学课堂追求的特质是“简单、有趣、自主、高效”。
在学校“扶学课堂”理念的引领下,我们语文教学也生成了一定的课堂模式(请看屏幕):分为三大块:自扶、生扶、师扶。这里的“扶”并不是牵着儿童的手、拉着儿童的手,而是一双助推的手,让儿童去攀登自己的山。我们教师是引领、组织、评价,扶助儿童登上语言技能的山;登上思维发展的山;登上文化背景的山;登上审美情感的山。
于是接下来,我们又回到了今天研训主题小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思维品质是小学生阅读品质当中最核心的阅读素养,包括五个方面,即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阅读就其本质来说,是读者与文本的交流契合,它不是对文本的简单破译,而是对文本的一种再创造,是读者通过阅读建构自己知识、精神、人格的过程。简而言之,阅读是读者将别人的“言”转化为“意”并内化为自己收获的过程。从这一点来说,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教师通过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走进文本,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与文本产生碰撞、整合,内化,然后走出文本的过程。
一、思维敏捷性的培养
思维的敏捷性,体现在智力活动的速度上,集中反映了语文学习中思维的概括程度。其在阅读中体现为有一定速度,能迅速抓住文本要点。
1.加强快速阅读训练,切实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知识,把它用之于实践。操作上可分三步走:
(1)提出要求,明确目标。
(2)规定时间,快速阅读。
(3)到时检查,分析评判。
2.创设情境,推进学生阅读理解的速度,提高思维敏捷性。“所谓设情境,就是教师运用语言描述或其他形象化手段,把某种情形、某种状况、某种景象表现出来,使学生宛如身临其境。”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之下,能比较容易地进入角色,思考问题就比较容易切入,这种思考是积极主动的,因而能推动阅读理解的速度。
二、思维深刻性的培养
思维的深刻性,体现在善于思考问题,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其在阅读中反映出的目标是:理解所读内容的要点,在了解“是什么”和“怎么样”的基础上弄清“为什么”,善于概括归类。
三、思维灵活性的培养
思维的灵活性,体现在智力活动的灵活程度上,思维活动善于作出灵活合理的选择。它要求在阅读中,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重视运用迁移和渗透规律,启迪发散性思维,阅读主体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所读内容,进行智力与能力的迁移,学会举一反三。
四、思维独创性的培养
思维的独创性,反映智力活动的独创程度,体现在思维活动新颖独特有意义的特点上。在阅读中表现为能比较、联想、发散和能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这其中训练发散性思维、进行语言训练是培养思维独创性的重要途径。发散性思维是让学生在思维的空白处拓展放飞。
五、思维批判性的培养
思维的批判性是个体对知识的过程、理论、方法、背景和评价知识的标准等正确与否作出自我调节性判断的一种个性品质,具体在阅读中,要求儿童对文本能做出评价和鉴别。对此的培养,鼓励学生质疑,为学生提供发表不同意见的时间和空间。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曾这么说过,语文课应该“让学生大胆地冲破迷信权威的思想牢笼,冲破盲从书本的思想牢笼,冲破膜拜师长的思想牢笼,冲破固执己见的思想牢笼!总之,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不但提高语言表达技巧,而且养成善于质疑、勇于否定、独立思考、积极创新的治学方法和人生态度。”
当然,思维品质的五个层面并不呈现一种并列,在实际培养中其实是交互发展、互相促进的。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头戏,理应承担这一重任,因为它不仅能展示阅读过程,从而提高学生阅读效率,而且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我的分享到此结束,感谢大家的聆听。